「登市少年」夜未眠
~關懷青少年就業身心安全與成長
理事長黃碧枝/執業諮商心理師
夜深了,FB動態消息出現少年阿柯下班的街景,他的生活,不是在學校就是在打工。經典的大學三學分「社團、學業、愛情」在他身上,變成「打工、學業和打工」。同一天,網路媒體報導十五歲的檳榔西施被雇主邀約歡唱ktv,卻不幸被下藥強暴的新聞。
古云「十五志於學」,然而這些孩子卻「登出」校園「登入」就業市場,我們因此稱之為「登市少年」。
「登市少年」是指15-19歲進入就業市場的青少年,他們雖然在法律上拿到就業市場的門票(年滿15歲得為童工),卻是市場中的脆弱族群。我們的社會上到底有多少「登市少年」?他們的處境為何?這些問題的答案是模糊的。一方面勞動部青少年勞動統計是以15-24歲為範圍,大部分屬於專科和大學院校畢業生,加上未成年就業型態多半是非正式、部分工時、非典型就業、無勞健保…,統計追蹤上相形不易。
我們試著從中輟、畢業未升學以及高中職休學三方面來初探「登市少年」概況:以民國104年度為例,國中中輟人數3500人(教育部國教育署);該年度國中畢業生總人數為265,886人,升學率99.82,亦即0.18未繼續升學,人數為47,856人;104年度高級中等學校休學人數16,156人(政府開放資料平台://data.gov.tw,已扣除因兵役及出國問題休學人數),合計總數67,512人,我們假設這些孩子都有某種程度就業需求或動機。再看104年度全國15-19歲青少年人口數共1,507,902人(內政部戶政司人口資料庫),初步估算「登市少年」佔該年齡層青少年的比例約為0.0447。
「登市少年」面臨的不僅是勞動條件與保障的問題、還有身心健康、價值觀、社會排除與認同問題。有時他們可能不是勞工而是黑戶,他們經常在角色轉換間衝突、在賺錢與人生目標間混淆。
我們接觸的兒少經驗中,少年「登市」目的多半是為「生存」,經濟弱勢或家庭失功能將他們推出舒適圈,究竟少年時期的就業經驗有助累積經驗提升就業力?還是少年被迫進入成年角色,增加發展的風險?劉燕萍(105)指出:家庭支持度低的弱勢家庭孩子成為部分或全時工作者的可能性較高;14-15歲初始工作的少年,會有較高程度的憂鬱情緒也較容易產生吸菸飲酒行為;早期工作並無助於未來導向的建立,16-18歲持續工作的少年則會有高的未來導向展現。
「登市少年」是一群看似堅強獨立卻需要關心指引的孩子,若您知道或願意提供就業機會、學徒機會、安全的工作環境、友善打工、經驗分享;正在協助或是身邊有需要協助「登市少年」,歡迎與我們交流連繫。